第二十三章 君子如玉-《儒门剑道》
第(2/3)页
若要形容的话,这正是君子如玉,卓尔不群,让人好感自生。
本来对于傅剑寒的注意,自从这位白衣公子到来之后,一下子全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。
但这位白衣公子一入店内,目光只一扫而过,就直朝傅剑寒所在的一桌行来,直接向着傅剑寒一拱手,带着几分客气地言道。
“这位兄台请了,敢问可是昨日在腾龙阁上妙手作诗的傅公子?据闻那腾龙阁之名久置空悬,甚至以‘空明’而名,如今经由傅公子妙手,得以正式定名‘腾龙’,正好合了卫国大将军之意,也算一桩美谈。在下之所以不请自来,正是闻听了傅公子昨日妙事。”
“在下正是傅剑寒,不知道阁下是?”
此人声调特异,不似卫国官言,但阴阳顿挫而成,却更觉悦耳,如此交流自是无碍,但却让傅剑寒心生疑惑,不明其所行,虽然同样拱手回礼,但眼眸之中却不自觉带上了一分戒备。
“在下乃鲁国孔庸,正在行九国游历以增见闻,这几日到得开河府来是为一见卫国大将军一面,不想大将军因事外行而不得见。不过今日能见到傅公子,也可谓不虚此行了。”
听到傅剑寒一问,那白衣公子带着一丝微笑拱手而答,从容不迫之中自见一种别样气度,至始至终,这白衣公子都是彬彬有礼,不逾矩半分,显露出一种贵家世子的意味。
但实际上,就傅剑寒所见,那些所谓世家子弟的气度绝对比不得这位孔庸,那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宏大气度。
“鲁国孔庸?莫不是孔圣后人?”
傅剑寒听到此回答不由得微微一愣,鲁国乃九国之首,而孔家更为鲁国第一大世家,先圣孔圣为九国共尊,文道院内九圣并尊隐隐为其首,天下更有言,八道之中礼道当以孔家为尊。
“在下的确是为孔家之人,见过傅公子。不过不管我是不是孔家之人,之所以前来这里,乃为一见傅公子,与傅公子好好交流文学而已。”
孔庸显然对于这样的事情也见得许多,当下自也一笑特别解释了一下,不过见到傅剑寒面上隐隐的不解,当下又自一笑。
“傅公子对于我孔家恐怕了解不多,其实纵然我等是为孔家后辈又如何?若不能苦心向学,只一味沉浸在先祖荣光之中,其结果不外乎让先祖蒙羞。我孔家家中自有家训,若有此等庸才,宁可让其一生锁于家中,也不可显露于世。我虽不才,但还有几分向学之心,故才周游九国以增广自身见识,与各国学士交流文学。那腾龙阁早在我到此第一日便曾往之,苦心之下花费了三日功夫所做之诗也不过名留六层,昨日我去得晚了,未曾得见傅公子临阁而书,甚是遗憾,故而今日早早前来,就为向傅公子请教诗文。”
同样的话在不同的人口中说来往往会给人不同的感觉。
类似这样讨教的话语傅剑寒听过的也有不少,若在其他人说来,傅剑寒恐怕会认为对方是虚伪所言,实乃对自己的挑衅,但在孔庸口中说来,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真诚,他是真心在向傅剑寒而请教。
“孔兄客气了。诗词文才相互交流才更有促进,我自武堂出身,见识浅薄,能得孔兄看重,实在有幸,若孔兄不弃,孔兄但有所言,我自当尽力答之。”
对于孔庸,傅剑寒有着好感,不仅心头的戒备渐渐放下,言语之中也同样多了几分真诚。
“不过我观孔兄已有举人之位,我不过一介学子,连童生都未成,哪怕是有所言,恐怕也难对孔兄有所增益,反倒要向孔兄而求学,尤其我曾听闻,孔家修礼,最通礼之一道,还望孔兄能不吝指点。”
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先祖亦能向孩童求学,何况我等后辈乎?我虽已是举人,但不瞒傅公子,之所以能如此,正因为我孔家精于礼之大道,此不过先人遗泽,虽可享用,但不可肆意而行。更何况自古而今,礼者渐进,若妄自尊大、固步自封实不可取。若傅兄有意,但为我所知,必全所言之,不会有半点隐瞒。”
孔庸从容而言,甚至从怀中拿出一书递给傅剑寒。
“傅公子,仓促前来未曾备礼。若是傅公子有意一观礼之一道,那可先观此书。此书乃我周游九国所观之随笔,记载了九国诸多大礼,也有我家中所藏部分书籍笔录,虽不敢言说诸礼齐备,但可洋洋而观之也可知大略。若傅兄有心学礼,日后更可到我孔家修习,我可保证我孔家对此绝不有半点藏私。”
正所谓:得一良友如得一良师,几日相处下来,傅剑寒收获极多,付出却极少。
这也无法,傅剑寒纵然两世为人,更记得前世无数诗词华章,但本身才学,前世今生加起来一时间还是难及孔庸这位举人。
第(2/3)页